磁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工作总结

2016年,磁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主要以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也联合其他兄弟学会和行业协会共同举办。

1. 第十四届全国磁学理论会议

会议于4月8-11日在合肥召开,由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承办。来自全国69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31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特邀五位在磁学领域作出顶尖工作的实验学家报告他们的最新科研进展。

会议安排了磁性量子理论、自旋电子学、计算材料磁性、强磁场下材料磁性物理等7个报告主题,共交流报告50个。其中,大会报告14个,邀请报告26个,口头报告10个,张贴报告24个。会议评出三个优秀张贴报告。会议报告内容涉及磁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探讨了其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磁学理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会议共收到87篇摘要,《物理学报》协助出版了摘要集。相关论文将由英国物理学会出版集团(IOPP)出版论文集。

本届会议在规模上取得大幅度的突破。学术报告整体质量水平高,学术讨论热烈,墙报展示交流活跃。会务等各项工作安排得细致有序。

2. 第四届全国磁热效应材料和磁制冷技术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5月7-11日在云南省曲靖市召开,由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和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曲靖师范学院承办。该系列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同期召开的还有“2016磁性新物态和新效应研讨会”和“磁制冷材料及应用技术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两个卫星会议。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从事磁热效应材料和磁制冷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界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7篇。

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沈保根院士、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向明、曲靖师范学院院长浦虹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共组织了《六角Ni2In型MM’X体系颗粒度依赖的磁共结构相变和多卡效应》等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磁热效应机理、磁制冷材料制备和加工、永磁体磁路构建、磁制冷系统模拟和样机,弹卡、压卡和电卡相变机理、材料及系统模拟和样机,磁性负膨胀材料、磁热发电材料、磁热医用材料,其他磁驱动相变材料与器件等。

本次会议对促进我国磁热效应材料及磁制冷技术,尤其是磁热材料与制冷机两方面研究的结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5月11-13日,由磁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该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启迪创新思想,充分发挥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学术引领作用。强磁场技术作为极端条件,能够为多学科、多领域提供交叉研究的独特平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科技大学张裕恒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沈保根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高秉钧研究员应邀分别做了题为《我国强磁场下的科学研究进展》、《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相变和磁热效应》、《强磁场下的新型量子效应研究》和《稳态强磁场装置:水冷磁体》的主题评述报告。随后,19位专家就强磁场下的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实验技术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我国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应用需求,深入探讨了强磁场科学技术面临的挑战、主要问题和有效解决方法。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次论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未来继续加强交流合作,积极促进多学科间的协同创新。

4. 第九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

11月24-27日,由磁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在海南省琼海市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界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征文100余篇,并制作了电子版会议文集。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沈保根院士、秘书长成昭华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技大学张裕恒院士、南京大学徐永兵教授和北京大学侯仰龙教授应邀分别做了题为“稳态强磁场和强磁场下的基础研究”、“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Hybrid and 2D Spintronics Materials”和“碳化铁纳米颗粒的物相控制与磁学性能研究”的大会报告。本次会议得到全国从事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研究及生产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对促进我国磁性薄膜及纳米磁性材料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5. 第六届全国凝聚态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委托,由磁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凝聚态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于11月11-13日在南京召开。参加本届论坛的青年学者共76人,其中,女性4人,绝大多数年龄在31-40岁之间,30岁以下人员较上一届有所增加,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及南方等地区的参会者也有所增加。与会者几乎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研究方向涵盖超导、磁学、量子计算、半导体、光电物理、光催化材料、低维材料、软凝聚态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以及凝聚态理论等。

该论坛为青年学者创造了一个从互相认识到深入了解的平台,促进了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快速成长,为国家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